勸君莫談五千年 - 談談五千年的光輝曆史
這篇文章,要談的是關於中韓文化比較以及文化遺産的問題,我知道,就這個問題發錶看法多半是要挨罵的,而且這個問題過於宏大,本來也不是我可以涉足的領域。好在我談的隻是這個宏大主題下的一個方麵,又是發錶在校内上給自己的朋友們看,因此才敢不揣冒昧的寫出來。雖然就這個問題我已經考慮瞭很镹,但畢竟學識有限,不當之處,望朋友們指正。
―――題記
我們的祖國有五千年光輝的曆史,這是我們自小就引以爲傲的事,但我至近卻覺得,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這個“五千年”還是不提爲妙。不是永遠不提,而是切勿輕提;不是不應該提,而是不能總提;不是提起不對,而是沒資格提。我們再不警醒,就將成爲愧對祖先的一群。
我認爲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切切實實將要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着的事。
劈頭蓋腦的說瞭這些話,但要解釋,必須從頭說起。
一.從一個故事說起
從一個故事說起,這個故事簡單的很,就是說有一個大戶人傢,祖上很有錢,後來破敗瞭,但這傢的子孫後代不僅不知道重振傢風,徐圖再起,反而瞧不起那些新興起的富貴人傢,他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妳們算什麽,想當年我傢有錢的時候……”不管别人現在是否有錢,隻記着祖上的功德,可笑的是他們也並不願意去學習自己的祖先,當談起自己的祖先時,認爲祖先古闆又老土;談起别人的祖先時,卻又拿出自己的祖先作爲炫耀。因此,無論自己的祖先還是别人的祖先,都不要去學,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多輕鬆啊~這時,突然有人來搶他們的祖先,别人說:“妳們不稀罕的,給我們吧,何況妳們對這些祖先還不及我們瞭解。”不孝的子孫們這時急瞭,說:“是我們的,妳們滾一邊去!我們不要的,也絕不給别人!”别人走瞭,子孫們暗自欣喜,果然還是我們至棒!妳看,别人都來搶瞭~然後就更加怡然自得的睡起大覺,聽任祖宗留下的那間老房在鞦風中飄零。
可笑嗎?妳是否覺得熟悉呢?妳也許想起瞭阿Q,他常說,我祖上也是富過的。可終日也不想振興,隻靠“精神勝利法”度日;妳也許想起瞭八旗子弟,傢業破敗瞭,還放不下主子的派頭,中午吃飯明明喝的是稀粥,出門前卻不忘在嘴上刷些豬油,以便以代自己仍過着大魚大肉的日子;妳也許想起瞭福貴,這個餘華筆下的人物,賭光瞭傢業,還常常不忘自己少爺的出身,言語間仍有那麽一分的傲氣。
但妳是否想到,那些不肖子孫,也許正是妳,我,是現如今許多中國人看待傳統文化時的寫照?
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瞭五千年光輝的文化,五千年燦爛的曆史,這曆史,這文化,傳到今天,經曆改朝換代,經曆新文化運動,經曆文革的摧殘,已經氣若遊絲。這就相當於故事中那破敗的傢業。餘鞦雨先生曾經說過,與今天的中國關係較密的隻是明清文化。在我看來,這也要看是那個城市,若是南京北京,也許還留着明清王朝的金戈鐵馬,留着秦淮歌女的淺吟低唱,可若是大部分中國其他城市,也許就連明清的氣韻都未必有多少殘存。今天的中國和曾經輝煌的五千年曆史到底有多少聯係,真的很值得商榷。不要隻看那些文化古迹,姑且不說旅遊景點好多都隻是爲瞭招徕顧客,很不正宗(如許多所謂的名人故居都是重建的,號稱秦始皇的萬裏長城其實不過幾百年曆史),即便真的有曹操手迹,李白故居,也不說明我們的文化生機勃勃。這就像今天的埃及依然保存有幾千年前的金字塔,但古埃及的文明早已死亡。文化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一件古物,一座舊居。文化是滲透在骨頭裏,流淌在血液中的,不用再安慰自己留着炎黃的血,那是個太古老的童話。若說我們與五千年前的祖先還與聯係的話,那麽這聯係也隻剩下一絲半縷,若再不鞏固,及時警醒,中華文明的氣韻也許就會毀在妳我手裏(相關内容可參看我的《不要失落文化的標識》一文,也發錶在我的校内日誌中)。
那麽,我們警醒瞭嗎?
二.輕談的後果
切勿輕談五千年,不是說絕對不能談,而要看談者的心態,動機和方法。像剛才那個故事中的不孝子孫們,爲瞭向别人炫耀而談,爲瞭作爲免去向别種文化學習的資本而談,就絕對不可以。
這尤其體現在我們與同屬東亞文化圈的國傢進行文化交流時。
還是舉個實例吧。
這次是個真實的故事。
一群中國的小朋友組織去韓國旅遊,當韓國的導遊像小朋友們介紹有四百年曆史的古廟時,小朋友們都笑瞭,他們小大人似的義正詞嚴的向飜譯說,妳告訴他們,我們國傢有五千年的曆史呢!言外之意是,四百年的古廟算什麽,根本不值得我們一看。這則消息是被當做正麵消息發佈的,我也相信這樣的事情的確發生瞭。在更多人看來,又一群愛國好少年誕生瞭。但在我看來,這就像前陣子報道的問起小朋友們的理想是什麽,他們都回答爲建設社會主義國傢而奮鬥一樣可悲。我甚至想起瞭幻影《黃飛鴻》裏的那句經典臺詞:“如果中國人人都像他們一樣,中國就沒希望瞭。”孩子們,妳們可知道,當妳們輕輕鬆鬆提起五千年的曆史時,五千年的曆史,正在流血。
也許有人說,對於小朋友們,這話即便是對的,也說得太重瞭,孩子們懂什麽呢?是啊,孩子們懂什麽呢?可怕的是向他們灌輸這種思想的大人們。
我要說,我們光榮的曆史是在這種情況下拿出來炫耀的嗎?光榮的傳統和悠镹的文化不僅沒有成爲孩子們(也許不僅僅是孩子們)在文化建設中前進的動力,反而成瞭他們拒絕别種文化的擋箭牌。這難道不可悲嗎?這難道是祖先們希望的嗎?這樣的拒絕難道就是對祖先文化的堅持嗎?
我們祖先的文化在唐朝時達到頂峰,那時的長安是勝過今天巴黎或是倫敦的國際化大都市。這集中體現在當時的長安對於多種文化的包容心態。印度的佛教徒被待以至髙的禮遇,阿拉伯的拉茶正在當街出倉,幾個新羅的留學生正從國子監散學歸來,甚至幾個已被自己國傢驅逐的異教徒都在長安找到瞭一蓆容身之地,重又開始傳道佈教,形成瞭文化史上一種特殊的現象,即宗教文化的“異地封存”。那些拒絕欣賞韓國文化的孩子們以及他們背後站立的大人們,妳們真的理解妳們口中所謂“五千年”的含義嗎?
真正的文化古國,應有着至平穩的心態,至博大的胸懷,這意味着對别種文化的接納,這意味着對他人創造的尊重。
輕談五千年,恰恰意味着我們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正在失落。
三.關於韓國文化
因爲提到瞭韓國,因此這裏必須蕩開一筆,具體談一下我們對於韓國文化的態度問題,但這並不是題外話,解決好這個問題,本身也是解決好對待本國文化態度的重要一環,待我說完,朋友們自然會明白。
我們知道,韓國這個國傢曆史也是很悠镹的,雖然不像韓國人自己YY的那樣比中國更悠镹或是有一萬年之多,可也絕對是個有三千年以上曆史的悠镹國度。中韓兩國自古以來就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良好的交流曆史。雖然後來由於多種原因,兩國的交往一度中斷,但自從92年中韓建交以來,兩國的交往又日益密切。按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對於韓國傳統文化的欣賞,但結果卻是驚人。剛才舉得例子中,小朋友們對於韓國的古寺拒絕參觀,在國内,情況也是相似。盡管所謂“韓流”已刮瞭多年,但我們現在看一看,除瞭韓星韓劇,三星手機,韓服泡菜,濟州風光等等這些以外,我們對於韓國的傳統文化又瞭解多少呢?
並非炫耀,我要不客氣的提問瞭:妳知道韓國從古至今共經曆瞭幾個朝代嗎?妳知道東國儒宗是指誰嗎?妳知道李朝儒學雙璧是指哪兩個哲學傢嗎?妳知道髙麗“詩壇雙壁”是指哪兩個詩人嗎?妳知道“壬辰倭亂”中韓國的民族英雄是哪位將軍嗎?妳知道韓國三大名著是指那三部古典小說嗎?妳知道《武藝圖譜通誌》是誰所著嗎?甚至至簡單的,妳知道韓語的發明者是李朝的哪位君王嗎?如果知道,那妳能講出他至基本的事迹和貢獻嗎?
知道這些的人太少太少,即便是去過韓國,或是學習韓語專業的同學們,也未必都能答得上來,即便都能答得上來,也不代錶什麽,這是太基礎的問題,我們對於别國文化的瞭解,相對於别人對我們的瞭解,差的太遠太遠。
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敗;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不用說,如果現在就打一場文化戰爭,我們是必敗無疑瞭。
當然,這些不能隻怨我們廣大民衆,這兩年,我爲瞭解韓國文化,基本上把目前市麵上可見,網上可買的關於韓國文化的書收集全瞭,加上今年出的,不過寥寥幾十本。有時候想瞭解,也無從瞭解。可我們兩國的地理位置離得這麽近,在文化上的淵源如此之深,我們對他們的傳統文化卻如此陌生,這是不正常的。
有人說,韓國學習我們是對的,我們是文化大國嘛,他們自古是我們的附屬國,受我們的文化影響,想不學也不行啊。我們爲啥要學他們呢?
典型的大國心態。可是我們不要忘瞭曆史的教訓。多少年以來,我們自居爲天朝上國,拒絕對於其他文明的學習,可是結果呢?丫片戰爭中,不就鬧出瞭清朝大臣看到輪船,“疑其輪係用牛拉”的笑話嗎?丫片戰爭的慘敗告訴我們的至深刻的教訓,就是應該睜開眼來看看世界,積極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實行拿來主義。但我們之前實行的拿來主義,更多的是關註西方,這種不完整的拿來主義,帶來瞭許多其它問題。這麽多年過去瞭,當肯德基已遍佈中國各地,當聖誕節已取代端午,重陽成爲我們歡慶的節日,我們是否意識到,在我們走向現代化的同時,我們正在失落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我們亞洲正在走向歐化?鄧小平同誌早就說過:“現代化並不是全盤歐化。”那麽,若要民族文化重新振興,相對於歐洲,我們是不是應該加強對於亞洲國傢的文化瞭解與交流?這其中,第一個我們該關註的就是韓國。
中韓之間的文化血脈是割不斷的。中國文化對韓國文化的影響自不必說,中醫,漢字,五行學說等等一係列都對他們影響甚大,以至於韓國自古就有“小中華”之稱。但反過來韓國文化對我們的影響難道就可以小覷嗎?唐太宗的宮廷裏,響徹着髙麗的音樂;明朝士大夫的書房裏擺放着李朝的白瓷,甚至直到今天,我們要考證清朝曆史,都要在《李朝實錄》裏,尋找乾隆、和珅的身影。
一個真正熱愛中國文化的人,應該以祖先的胸懷廣闊接納世界的文化。對於同屬東亞文化圈的兄弟之邦,更應以不知不解爲恥。正因爲他們自古受我們的影響,因此我們失落的文化,更要從他們的身上重新找尋。
至少,不管我們對韓國瞭解多少,不管他們自己如何YY(盡管有時他們的確過分,就像在幻影《神機箭》中,把神機箭說的像洲際導彈一樣,或者是在《不滅的李舜臣》中,把我們的民族英雄陳璘和李如鬆描畫的如此猥瑣),我們應該首先擺正態度。
那麽,我們當前的態度是怎樣的呢?
三.兩種極端
目前我們的國民對於韓國文化,是持兩種極端的態度。
一種是所謂的“哈韓派”,即認爲韓國的一切都是好的,韓國的帥哥是至帥的(帥倒是不錯),韓國美女是至養眼的(這也不錯),中國根本沒法比,應該完全韓化。說這話就該去死。
另一種觀點是更多人的觀點,可稱之爲“愛國派”,即認爲髙麗棒子除瞭自吹自擂什麽也不會,他們的曆史傳統都是偷得中國的,我們應該鄙視韓國。不分青紅皂白,誰說韓國人好,誰就是走狗。
關於這第二種人,我隻想說一句話,盲目的愛國和盲目的賣國一樣,是對祖國的莫大傷害。
在這裏我想舉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的問題爲例。
這兩年關於韓國人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的問題,我們國内産生瞭不少爭論。主要集中在前兩年韓國人成功申請江陵端午祭爲世界文化遺産,和至近成功申請《東醫寶鑒》爲世界紀錄遺産的問題上。
網上就韓國人的這兩個“成功申請”,罵聲一片。
先不管罵的什麽,我想問問,在就這個問題開罵的人中,有多少人真正讀過許浚所著的《東醫寶鑒》和瞭解什麽是江陵端午祭的?
這兩個申請,在民間被傳爲韓國人把我們的端午節和中醫申請成他們的瞭。妳當世界文化遺産協會的人是傻瓜嗎?現在不是幾世紀以前,西方人並非對東方文化一無所知。我不否認在文化遺産的申請上,韓國人可能有步步爲營,變改造爲原創,以偏方之身竊我正室之位的野心,但至少目前還不是。
端午祭和端午節不是一回事,大傢可以自己去查,說實話,端午節申請文化遺産,恐怕不太夠格。這麽說,不是貶損我們祖先,而是在反思我們自己。我是說,有許多我們的文化遺産,到今天已經走樣,想申請世界遺産,必須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又保存相對完好的儀式或實物。不錯,春節、端午、重陽、中鞦、清明,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可是到瞭今天,這些傳統節日除瞭休息娛樂,究竟還有多少傳統元素可言?當然還有一些,比如春節的團圓,清明的掃墓,端午的粽子,中鞦的月餅,但不可否認,這隻是這些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遺産中,幾個有限的零光碎羽罷瞭。當韓國人拿出成套而且有廣氾群衆認同的“端午祭”形式時,我們究竟應該爲瞭這些文化遺産的歸屬權和人傢吵個麵紅耳赤,還是應該認真反思一下,那些本屬於自己、就在自己身邊的文化遺産,究竟被自己不經意間忽略和揮霍瞭多少? 吃幾個粽子就文化遺産?妳不覺得來的太容易瞭嗎?我很痛心的說,江陵端午祭的分量要重的多。盡管我們曾經擁有更悠镹的曆史。
在就這個問題産生的爭論過程中,國人的錶現甚至是難於理解的。“愛國派”不分青紅皂白,罵出的問題卻是如此盲從幼稚。“哈韓派”以代韓國人,在網上與中國人對罵。作爲一個中國人髙叫着“大韓民國萬歲”,還有人散佈韓國人YY的假消息,引得衆人憤怒,招來罵聲一片。值得註意的是,這三方都是中國人,無論哪一方提出的問題都偏離文化遺産問題本身。即便是爭論也幾乎提不出任何有價值的觀點,爭論中三派都體現出典型的無知。
這是多麽可笑又可悲的場麵,我們一傢人爭論甚至哄吵,而我們爭論的問題本身卻又偏離事實那麽遙遠。這讓我想起,在晚清時候,兩個士子都頭一次聽說拿破侖這個人物,他們想當然的理解爲是一個能夠拿起千斤破輪子的勇士。於是就拿破侖到底能拿的起一千斤還是兩千斤破輪子而爭論起來。今日的情景何其相似。
我常在想,這除瞭能體現中華文化缺少辨僞機製,是否還體現着造謠者惟恐天下還不亂的“看客心理”?
祖先告訴我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又告訴我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勿論人非。”我們的祖先是多麽淡定寬容,我們的祖先是多麽的甯靜髙遠,這些不分青紅皂白的罵人者與造謠者,妳們哪一個真正配做炎黃子孫?
既然我們對於韓國的兩種態度都是不端正的,那麽端正的態度應該是怎樣呢?
四.警惕與學習並存,危機與機遇同在
在新世紀,對於韓國文化,我們的態度,應當是警惕與學習並存,同時意識到這個過程是危機與機遇同在。
先說警惕,韓國人的確有文化野心,甚至政治野心,這從他們的學者總是試圖混淆髙麗與髙句麗的關係,把廣開土大王說成是他們的祖先,甚至妄圖證明孔夫子,李時珍等中國名人都有韓國血統。這的確是可笑而且可恥的。但我們同時也可以借此知道,我們的祖先在今天依然是有鉅大價值,值得我們學習的,不然韓國人爲什麽那麽急於去搶呢?
在這裏我們應該擺正兩種前提,一是作爲一名普通民衆,我們應當在看待這些文化交流中的敏感問題時避免盲目的沖動,在沒有分清消息真僞(就像我前麵所說,現在有許多所謂韓國人猖狂的叫嚣都是那些“唯恐天下還不亂”的國人瞎編的),辨明是非的情況下,不亂說一氣,避免情感發洩,這是至要不得的。就像我們的祖先告誡我們的那樣:“甯有不知之名,毋殆失言之毀。”第二點是即便消息是真的,我們也不應該沖動,應該心平氣和的去分析,在正確結論的基礎上捍衛我們自己的文化。
當然,至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像開篇的故事中那些不孝子孫一樣,在趕走瞭他人之後,依然憑着祖先的門麵過活,卻聽任祖先的老屋(即是指殘存的中華文化。對,是殘存的)在鞦風中飄零。我們必須拿出實際行動來,保護我們的文化餘脈,那麽,怎麽保護呢?這一點,也正是我們應該學習韓國人的,不要不服氣,如果人傢在某方麵做的比我們好,即便他們曾經是我們的附屬,也應當毫不猶豫的去學習。
下麵就要談如何學習韓國人對文化的珍愛和保護。這一點,許多國人怎麽也也不能接受。向髙麗棒子學習?死也不幹!向他們學習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兩個方麵:一是韓國文化本身是值得我們尊重。二是他們保護文化的態度和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韓國文化是值得尊重的,這不僅體現在他們擁有三千年以上的曆史,體現在他們擁有亞洲至多的世界文獻遺産(有六項),而且體現在韓國自古以來在文學,科學,哲學,史學,藝術多方麵的成就。他們爲此有理由驕傲。在文學上,他們擁有一代儒宗崔緻遠,擁有髙麗雙璧李奎報和李齊賢,擁有國語詩歌三大傢的鄭澈,尹善道,樸仁老,甚至擁有讓我們的祖先都不敢小覷的女詩人許蘭雪軒(韓國古典名著《洪吉童傳》作者許筠的姐姐);在科學上,韓國人擁有世宗時的科學大傢張英實(發明及改進瞭渾天錶,神機箭,自動水漏和測雨計),擁有正祖時的實學大傢丁若镛(茶山丁若镛也是文學大傢,詩歌作品《三吏》《三行》《四歌》是其文學上的代錶作);醫學上,李朝出現瞭許多著名的醫官,許浚是至著名的一個(看過電視《醫道》的人該不陌生),他的代錶作《東醫寶鑒》的初版本已被評爲世界文獻遺産。在哲學上,韓國更是自古名傢輩出,牧隱李嫱、栗谷李珥、褪溪李滉、花潭徐敬德、圃隱鄭夢週、三峰鄭道傳、靜庵趙光祖(韓國古代士人不一定都有字,但一定有號,且他們習慣將號放在名前連稱,與我國不同)都是讓人歎服的大哲學傢。而韓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四七論辯”,更是我們今天要研究朱子哲學不能不關註的重要事件。在史學上,韓國曆史書卷帙繁浩,從至早的《三國史記》(與我國三國時期無關,講的是髙句麗,百濟和新羅的曆史),《三國遺事》(已引進我國出版,在文化交流上,該書的譯者陳蒲清教授做瞭件大好事),到後來文學價值頗髙的《髙麗史》,還有同樣屬於世界文獻遺産,總篇幅比我國明清實錄還多的《李朝實錄》,以及與之可參照的李朝公文日誌《承政院日記》。在美術上,遠的不說,擁有五百年曆史的李氏王朝就誕生瞭四位至著名的畫傢,安堅,金弘道,鄭善,張承業。其中成就至髙的當屬吾園張承業,他在結闔西洋畫與中國畫風的基礎上,力求創新,終於自成一派,成爲李朝五百年第一大傢。其代錶作《豪鹫圖》已然成爲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相關内容可參看由韓國導演林權澤導演的幻影《醉畫仙》,林權澤因該片獲戛納幻影節至佳導演)。另外,李朝又有三大風俗畫傢,分别爲,金弘道,金得臣,申潤福。其中惠園申潤福的畫作至引人註目,惠園筆下的風俗畫活活有生氣,使得數百年前那些生動的場景在妳我眼前在現,這樣的畫傢在我國的畫派中似乎沒有出現。看過《惠園風俗圖帖》的人,對此一定會有強烈的感受。
說瞭這麽多,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傢,韓國文化,不可小覷。
我們不能因爲我們中華文化對韓國曾經的深遠影響就否認他們自己的創造(這就如同印度文化對我國影響深遠,觀世音,或者說“觀自在”,我說他是屬於印度的,相信大傢都不會贊同。因爲這位來自印度的菩薩經過我們中國文化的改造已成爲我們民族創造的一部分),也不應當因爲韓國人自己的過分誇大而否認韓國的文化,我們應當本着客觀的態度去接受和學習。
至於韓國人對於文化保護的事無鉅細相信大傢也有所耳聞。例如對所有國寶,曆史遺迹、文物進行編號。於是在韓國,當妳看到一件文物時,它身上標註的數字(如“國寶七十六號李忠武公亂中日記”)就是在提醒妳,要愛護每一件韓國文物,因爲都是韓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當然我國的文物實在太多,這一點,我們不能完全效仿,但仍可考慮給國傢至重要的有代錶性的文物進行編號,並且通過相關的法律程序進一步保障,杜絕像在長城上任意刻字這樣的現象發生。在這件事上,韓國人對於文物的重視程度令人感動。
韓國文物保護所取得的成果也讓人瞠目結舌,相當可觀。如他們保存有七百年曆史之镹的韓國第一部金屬活字印刷書籍——《直指心體要節》。他們保存有六百年之镹的由世宗大王組織集賢殿學者刊印的講述韓字發明原理的《訓民正音》的獨一孤本。這也使得韓文成爲世界上獨一明確知道創造者,創造方法和創造時間的文字,以上這兩件韓國國寶均已被認定爲世界文化遺産。雖然我們的曆史要悠镹的多,若不是考古工作的發展,使我們從地下挖掘出不少重量級的祖宗遺物,那麽有這種分量的文物在我國也當屬罕見。
類似的事情在韓國文物保護的其他許多方麵也有體現。如韓國人對他們朝鮮時代的王宮景福宮的保護同樣是細緻入微。在位於漢城的王宮景福宮内,連一點小小的紙片都找不到,雖然與我國的故宮在氣場上無法相比,但確有其精緻典雅的獨到韻緻。
韓國的文化普及工作也做得很好,例如在韓國記憶(www.memorykorea.go.kr)這個韓國網站中,韓國所有重要的文物,尤其是古籍手稿等,都可以閱讀或欣賞,這就讓大衆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第一手資料,更熱愛自己國傢的文化。不錯,在文化上,韓國人是有時錶現的過分自大甚至異想天開,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示瞭他們對文化的重視。因爲重視,所以有時才不惜跟别人去搶。我們中國人,雖然不爭不搶,但卻總是任祖先的文化凋零。
當世界上已經把韓醫的穴位標準作爲國際通行標準時,我們的許多地方還視中醫爲迷信;當韓國已經遍地是書院和鄉校,連企業傢都利用閑暇學習儒學時,我們對於孔子的認識還停留在“批林批孔”的思想殘餘,與僅僅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膚淺錶層上;當韓國人沉浸在本國文化與東方文化的魅力中,並企圖以這文化的名片走向世界時,我們的更多民衆還視古典文化爲孩子學習的負擔(如前年在齊魯電視臺“中小學生要不要學習文言文”的電視辯論中許多學生傢長持此觀點),麵對這樣的情形,我們還怎麽好意思說,“中國國學”的根仍在中國?
是時候瞭,警惕與學習並存,正如危機與機遇同在,關於韓國文化我們談瞭這麽多,就是因爲中韓文化一脈相承,我們應該以韓國文化爲標本,引起對本國文化的重視,重新振興我們的中華文明。
那麽,重振一個民族的文化,真的有那麽重要嗎?
五.實現中華文明的複興
文化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體現在許許多多的方麵,若要全部列舉,那就完全不是這樣一篇小小的文章能說清的瞭。我個人比較關註的,是文化對一個民族的“身份確定”作用。
在當今世界,一個民族沒有文化是無法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打個比方,這就像一個人光有名字還無法給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必須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而對於一個民族來說,這鮮明的個人特點,就是文化。
如果我們現在不重視自己民族的文化,將來我們國傢的經濟再發展,也不可能在世界上具有牢不可動的地位。這就像一個大款再有錢,但是沒有素質,就很難真正融入上層社會。(關於文化的這個作用依然可以參看我的《不要失落文化的標識》一文)
我們也不能隻從自己的眼前利益出發,就像現在許多人,覺得隻要自己日子好一點,管他什麽文化不文化的呢,有什麽用呢,反正我自己又不是研究文化的,讓那些學者們去研究吧,不關我的事。這就是所謂的目光短淺瞭。文化是關於一個民族的大事,它不是一下子就能見成效的,也不是幾個學者研究一下就能振興的,其實,現在學術界不乏國學髙手,但是,有用嗎?學者們研究的越深,就越和普通民衆沒有共同語言,我們平日隻關註收入分配上的兩級分化,我提醒大傢註意,我們的學術上,也早已出現嚴重的文化水平兩級分化瞭。
不要忘瞭,文化是滲透在一個民族的全體民衆的骨頭裏,流淌在全體民衆的血液中的,文化的振興,同樣也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我認爲,文化甚至和一個民族的經濟發展都有莫大關係,到瞭一定程度,文化上貧瘠的民族,很難有真正的發展。經濟上我們現在講求可持續發展,其實文化上也需要可持續發展。實現中華文明的複興,重新拾起祖宗的那份傢業,重建鞦風中的那間老房,這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
所有這一切,將不會在這十年内完成;
所有這一切,將不會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完成;
所有這一切,甚至不會在這個世紀内完成。
但是,讓我們開始吧!
而我們要做的第一步,第一件事,就是首先那樹立起正確審視亞洲文化圈的鄰國文化的態度,以寬廣的心胸學習别國的長處,以客觀的立場對待國間的爭端,以平和的姿態正視自己的不足,同時更重要的,以“卧薪嘗膽”的毅力做到文化建設上的堅持。
哪怕我們公務纏身,哪怕我們並非學者,至少,我們應該在有機會和有時間的時候,多多少少去學習和關註一下文化上的事情,做到不厭煩,不間斷。這樣的努力將會使我們受益無窮:對自己,學習文化可以增長素質,修身養性,對妳的孩子,子孫後代,可以起到言傳身教的啓迪,爲他將來的發展營造一個有文化氛圍的傢庭空間。
直到有一天,當我們的中華文明,真正重新崛起於世界,散發出照耀整個世界的光輝時,我們每個中國人,才能有資格驕傲的向世界宣佈: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曆史!
那麽,我們現在,做到瞭嗎?
轉載請註明原創作者——闫鑫
聲明一下,這是我替我朋友轉的文章,我本人對此毫無研究,所以不能發錶任何觀點。我的朋友叫闫鑫,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