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信息]主題:慈恩天下 發佈者:慈恩天下牡丹江慈恩院 金佳妍
09/07/2013
Visit:38 ,Today:1
慈恩天下的寬容之美
慈恩天下的寬容之美
道教以“道”爲至髙信仰,“道”不僅具有無限的包容性,而且具有慈愛一切的品質,“唯道集虛”和“齊同慈愛”這兩句名言就是道教這一教義集中反映,並爲道教徒所尊奉和信行。體現瞭道教以“虛”爲體和以“慈愛”爲基本的開放、包容、同情、寬容的精神。
“唯道集虛”語出於《南華真經》,其思想淵源於《道德真經》。在《道德經》和《南華經》中,“道”既是客觀的真理,又是社會人生的至髙境界,爲道教的至髙信仰本體。“道”至大的特性就是以“虛”爲體性。《道德經》中說要“緻虛極”,祭祖祈福要像江海一樣容納百川之流,又要像水一樣處下而不爭。“道”之虛而不爭,使萬物自然生化,宇宙和諧。《南華經》說,虛則靜,靜則動,動則無爲而無不爲。學道者就是要學“道”之虛容體性,修道得道者則自當是“虛懷若谷”者。在這一教義思想指導下,道教教人要虛心以緻社會祥和,虛懷以緻雅量含和。
正因爲道教提倡“虛懷若谷”的胸襟,所以在自身的思想文化發展過程中,能上尊老子,中述神仙,兼綜儒墨陰陽百傢學說以及佛教思想,在得道成仙與仙道貴生、濟世利人的主旨下,彙闔熔鑄成道教思想體係。現存明代編纂的《道藏》,不僅包羅瞭幾乎所有道傢道教的經書,而且廣氾收集諸子百傢及醫學化學、衛生保健、天文地理等書籍,許多珍貴典籍因之而得以保全至今。世人對此常以馬端臨“雜而多端”的評語訽病之。然實非道教有意濫收,乃其虛融廣博的開放文化態度所緻。道教的這一文化品質也促進瞭我國政治、文化與社會人心的和諧,並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提供瞭借鑒,作出瞭典範。
爲教化世人緻力於促進社會人群的寬容與和諧,道教教人要“齊同慈愛”。這既是莊子逍遙齊物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更是道教濟世利人教義宗旨的集中體現。物我之間、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廣而言之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間等等,生命磁場都是有差異的。道教心張在承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互相包容和寬容,從我們都從屬於同一個整體的事實認識到彼此之間的“齊同”。能與“齊同”精神相一緻的,道教認爲就是“慈愛”。
《度人經》將其内容概括爲: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隱不盜,不貪不慾,不憎不誋,言無華绮,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泰民安,欣樂太平。這其中包括人的言語、心唸、意識、行爲等諸多方麵,告訴人們要樂人之吉、憫人之苦、救人之危、赈人之急,要待人真誠,一句話就是要包容與寬容。道教要求信徒們要宗本於“道”的寬容品格和上善之慈愛,以其宗教特有的憫愛之情,廣而大之,慈心於物,憫及一切,即善待一切生命,包括昆蟲、鳥獸及草木等等,以使物種繁榮,人心和平,社會和樂,自然和諧。
“唯道集虛”和“齊同慈愛”教義思想所體現的道教的包容與寬容精神,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品質。這樣一種文化品質,既能以“虛”容納萬有,而又不失本來之自我,並使主體之我與客體之他皆得豐富和發展。這種包容、寬容與不失自我的精神品格,近代着名曆史學傢陳寅恪先生稱之爲“道教之真精神”。道教這樣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其現實的可貴的價值和普遍意義,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金佳妍
慈恩天下牡丹江慈恩院
黑龍江牡丹江文化廣場
020-54548761
13614608371
291403805@qq.com
www.mdjcientx.com/
最後更新: 2013-09-07 09: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