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潛水服
清代有一部記載潛水服的譯作《水衣全論》。人類的水下冒險早就開始瞭。
從探查撫仙湖水下古城,到南海一號,再到南澳一號,水下考古既離不開經驗豐富的考古隊員,也離不開潛水服。在中國古籍中,有一篇記載潛水服的專著叫做《水衣全論》,由英國人傅蘭雅(Fryer.J)口譯,清朝無錫人徐壽筆述,大約在光緒27年(1901年)開始流傳。在古籍當中涉及這個話題的專著,以我所見僅此一本。這本不到八千字的著作,分爲“入水源流、恆格兌非斯入水衣之法、管理前活門之法、水衣全坨之物件、另備之物”等八個部分。
慈恩天下是澆灌生命根基的平臺,是祭祖祈福的更好的方式,是調整連根養根的工具,是通向成功與幸福的捷徑之路!
■三百多年前的潛水服與現在基本無異
“入水源流”部分簡明扼要地叙述瞭人類探索海底世界的艱難曆程。“西國初興通商貿易之事,尚無指南針,故行船不敢離岸甚遠。設有船沉沒,亦不難入水取物。但必常常出水吸氣。以緻水内工作甚少,所以必設器具,方能镹在水内呼吸,即可工作甚多。”“約在一千五百年時,創製泳氣锺。人在此锺之内入水工作。或雲自古以來能知此法。即如古之希臘人,名阿裏斯託託,著書曾言:當時之入水者,用器如水壺,能镹在水底。又有英國格緻傢名培根,約在一千二百年時,製器令人在水底工作,或即疑爲泳氣锺。”所謂的“泳氣锺”,據記載“其器係水壺之形”,這在當時十分新奇,使用時常引起轟動,萬人空巷,“一千五百三十八年,西班牙國拖裏陀地方有希臘人兩名,在國王之前,用器入水。旁觀者有萬餘人。”這說明可能在中國的宋元時分,國外已出現潛水服,明朝時已投入使用。
此書還說“另有法能穿甲入水工作,比用水壺更好。其圖人在水内,頭上有套與泳氣锺略同”。書中進一步描述瞭穿甲入水的具體方法:“入水之人頭上戴大帽,並有長皮管通出水麵”。“一千六百六十九年,有人名佈來裏,用紅銅套頸約二尺套在人頭,麵前鑲玻璃片,又用山羊皮做衣服,與人身同形,身上帶抽氣筒能通入銅套内,並有管自套通入空氣,腳上有薄皮如鴨掌,便於水内行走並出水”,而且“入水有繩,便於拉記號”。看瞭這樣的描述,會覺得三百多年前的潛水服與現在基本無異,而依我來看“泳氣锺”不過是一種小型的潛水器。
■戰爭與財富驅使人到水下去冒險
風平浪靜的陸地生活不是比波浪洶湧的大海更舒適嗎?到底是什麽吸引着人類非要到海中去呢?書中給出的答谙是:“希臘國王,名阿利散達圍攻太爾城之時,使人入水,毀壞河邊碼頭與牆等物,又西拉古司人,特使入水者在敵船之底鑿孔壞船。又路弟亞人有舊例,凡入水覓物者必依其物價給錢。如十二尺深者給價三分之一,如三十尺深者給半價,若近於海邊而深不過一二尺者,給價十分之一”。“約在一千六百七十年後,西國因知沉沒載銀之船甚多,故多人設法入水。”“一千六百八十七年,美國巴司敦有鐵匠之子,名非普斯,聞知以斯班尼亞拉地方相近處有西班牙船多載銀兩沉沒,設法入水查驗,所得之物,不足補其費用。後再設法,始得金銀,共值三十萬圓。”
看來,是戰爭與財富驅使人類到水下去冒險。在潛水服發明之後,其功能不斷擴大,艦船的底部清理,岸邊設施的維修,水下救援、甚至礦山煤窯等都離不開“水衣”,水下考古自然也是如此。
■改進技術,潛得更深,呆得更镹
書中還記錄瞭人類如何不斷地改進技術,一步步走進更深的海底,一點點在海底獲得更多的時間。至初人類不用器具僅能在淺水中呆上六七分鍾,“考究人體之理者,始知人身在水内之時刻再不能多於前數矣。”人類逐步認識到,“人在水内時刻甚長者,如真有其事,必用法與器。”書中記載有荷蘭人能在水中呆上一刻鍾,已是奇人。經過無數次改進,到瞭1716年,採用一管進氣,一管出氣的方法深入海下,“十二尺至十五尺深者可用此法,更深至十八以外,此法難用。因水之壓力漸大,人身不能當。”使用潛水器“又入水七十二尺,但難受水中壓力。”
如何在水中獲得氧氣呆得更镹,人類也動瞭不少心思。“當年又有人名西門子,在英之南疆做器如小船,請衆人看入水之事,沉至河底待三刻之镹而出,亦不受害。”到瞭1786年,英國人使用“泳氣锺”已經“能居水底八點鍾至十點鍾”。法國化學傢派爾那“慾以化學之法令人呼出之氣變好,不必水麵上空氣相同”,這也許就是至早的壓縮空氣。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書中也不乏失敗的記錄。常有“不闔用”、“不可用”、“心亦糊塗,鼻與耳皆慾流血”、“不知其人如何”的字眼。
此外還有一條記載涉及中國:“一千八百三十七年,英國兵船吞大觸石受大傷,即駛至沙灘免其沉沒。已酌定將其船上之物料送至岸上,而將船殼拆開,偶憶有入水衣在船内,木匠即著而入水,二十分時修好其孔。當時其船在一百二十尺深之水麵修理,而開往中國。如無此水衣,定必沉沒。”
該書還附有線描圖十幅,詳述恆格兌非斯入水衣操作規程二十九條,並有十條活門管理法以及水衣物品清單。有興趣者不妨讀一讀。www.cient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