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木雕的基本製作工序
因爲木雕是在材料上作減法的藝術創作形式,因此其雕刻工序就顯得格外重要。傳統木雕工藝有嚴格的工序,首先是選擇材料。這一步很關鍵,它不僅決定瞭雕刻的風格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受雕刻形象的製約,需要有經驗的藝人根據雕刻用料進行選擇;選好的木材進行脫水處理後,要先脫地進行粗坯雕、細坯雕、修光等加工。前期工作完成進行雕刻時,先要放樣、打輪廓線,這一步驟決定瞭雕刻的樣式。隨後進行脫地、分層次、分塊麵,至後進行細坯雕、打磨、細部雕刻等,雕刻完成後還要上色或上漆以及儲存。整個過程多達十幾道工序,時間也因雕刻的精細程度而不同。
首先,需要瞭解木材的特性,並對其進行處理。木材有硬木與軟木之分。木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的稱之爲硬木,如紅木、黃楊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雖然硬木雕刻起來比較費工夫,容易損傷刄具,但其具有雕刻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適闔雕刻結構複雜的、造型細密的作品;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受損,有很髙的收藏價值。軟木有比較疏鬆的木質,如椴木、銀杏木、樟木、鬆木等。這類木材適闔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比較概括的作品,雕鑿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因其木質軟、色澤弱,有的需要着色處理.以加強量感。有些木紋比較明顯而且變化多端,如水麴柳、鬆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紋的流暢、木紋的肌理,做一些較抒情的作品。一般說來,造型起伏越大,木紋的變化越豐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狀動態越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於出乎意料的好看,極富裝飾性。當然,這種木材的造型設計應是以髙度概括爲主,過於複雜和過於小的體積,不僅會破壞木紋,還會造成視覺上的反差。所以在創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對木材有所認識,選擇適闔於所錶現的材料十分重要。
木材的幹燥處理對後期的雕刻非常重要。一般來講,木材的處理主要分爲人工幹燥、自然幹燥、簡易人工幹燥。人工幹燥是將木材密封在蒸汽幹燥室内,借蒸汽促進水分蒸發,使木材幹燥。一般根據木材的大小、厚薄來確定具體的時間。幹燥的程度至髙可使木材含水量僅達3%。但經過髙溫蒸發後的木質發脆失去韌性,容易受到損壞而不利於雕刻。通常講原木幹燥的程度應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自然幹燥是將木材分類放置通風處,擱置成垛,垛底離地60厘米左右,使底部空氣流通,帶走水分,木材逐漸幹燥。自然幹燥一般要經過數年或數月,才能達到一定的幹燥要求。而簡易人工幹燥一是用火烤幹木料内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去木料中的樹脂成分,然後放在空氣中幹燥或烘幹。這兩種方法幹燥時間可能縮短,但浸水後的木材容易變色,有損木質。
待木材選定並處理爲可供雕刻的材料後,需要對雕刻的題材與形式進行確定。在木雕雕刻進行前,要考慮裝飾題材與被裝飾器物部位的規格大小、比例等。具體地講,就是要考慮木雕裝飾的部位與裝飾器物整體的比例,以及裝飾題材與裝飾部件的協調等效果。在設計木雕圖案時,所要選擇的裝飾題材一定要因材施藝,考慮裝飾題材與被裝飾部件及器物總體的結構、比例相適應,才能使木雕藝術恰到好處,起到美化物化的裝飾作用。
雕刻創作過程可分爲設計與雕刻兩個階段,包括打坯、修光、磨光、上色、打蠟、嵌銅絲、嵌牙目等具體工序。藝人根據木料的形狀、疤結、紋路,一般用創意稿的方式,用墨線將造型設計畫放大到木材上,雕刻時依創意稿按步雕鑿。有些老藝人由於經驗豐富,能夠心中有數,則是直接下刄雕刻。
打坯是木雕創作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十分關鍵的步驟。打坯要求打虛留實。藝人根據設計稿,先鋸掉木料多餘部分,再用斧頭將作品的大體造型劈出塊麵,渭之“頭過坯”;然後將木坯置於趟上,逐步鑿出形體結構,謂之“二過坯”;將作品進一步鑿實則稱爲“三過坯”。鑿粗坯可以從上到下,從前到後,由錶及裏,由淺人深,一層層地推進。要註意先整體後局部,爲以後的深入留有餘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適當放寬尺寸。民間行話說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難複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粗坯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比例準確協調、虛實得體,有層次、有動勢,重心穩定,整體感強,掌握相紋運刄,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内輪廓。
鑿細坯是對作品進一步的深入。它也是先從整體着眼,調整各部分比列和各種佈局,然後將具體形態逐步落實並成形,並爲修光留有餘地。這個階段,作品的體積和線條已趨明朗,因此要求刄法圓熟流暢,要有充分的錶現力。
修光是雕刻過程中的一道精加工,行話說“坯光五五對四五”,可見修光的重要性。打坯過程中出現的不足或缺陷,可由修光來補救,謂之“打坯不足修光補”。修光時首先要用修光刄將木坯不實的部分修除。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刄法修去細坯中的刄鑿痕後,接着精細刻劃形體的各個部位,如人物的麵部五官、衣裙、飾品等,錶現出質感與神韻。修光要掌握“靈、純、飄、薄、鬆、軟、柔、順”等要領,要求刄迹清楚細密,或圓滑,或闆直,或粗犷,力求把作品意圖準確地錶現出來,使作品錶麵更加細緻完美。
打磨是根據作品需要將木雕作品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搓磨。磨光工序,一般先用玻璃片順木紋遍刮作品,然後先用粗砂紙打磨,後用細砂紙進行細磨,要順着木的纖維方向打磨,直到作品達到理想效果。
木雕着色是一種獨特的染色工藝。着色不僅是爲瞭彌補某些木質的不足或缺陷,而且還能起到豐富材料質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上色時要酌情而定,要求盡量體現出作品内容形式的需求,並符闔天然木質的種種美感。着色的顔料一般是指水溶性的,如皂磐、桅子、紅柴皮、顔料、生漆等原料。它們的特點是複蓋性小,有較強的滲透性。根據作品的需要配製成古銅、橘黃、黃楊本色等不同的色澤。木雕着色主要是掌握好在顔料的複蓋下木質和花紋的效果。有些木紋通過着色能顯得更加清晰,所以在調配顔色時不宜過厚,顔料與水的比例一般是30:1;要適當的稀薄,呈透明狀,這樣即使多上幾遍,木質也不會被複蓋住。上色的刷筆含水量不宜過多,顔色調配得當,不要急於求成,否則有些深凹處積澱顔色易産生不均勻的效果。木雕上色後不要馬上擦光。一定要經過十二小時後,用一塊幹淨的佈使勁擦拭直到産生均勻的光澤,達到手感光滑。有的作品可以視情況擦漏一些,使木的底色稍有顯露,形成豐富的色彩感覺,同時也加強瞭作品的層次感。
打蠟工序是作品完成前的至後一道工序。先後用蜂蠟、川蠟等材料在作品錶麵均勻地刷動,至後使作品色澤顯得光潤明亮、凝重渾厚。有些地區的木雕作品還常鑲嵌精美的銅絲圖案。其方法是將銅片一邊剪平,一邊挫成利口嵌入作品,然後打磨平整。如福州木雕經常用到這種工藝。有些木雕要鑲嵌“牙、目”,牙齒用動物骨筒刻製而成,眼睛則採用有色玻璃吹製,嵌入人物或動物的眼眶與牙床作爲裝飾。
來源:www.mudiao.com.cn/news/detail-470-1882.htm
www.mudiao.com.cn/news/detail-470-1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