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庫]主題: 不可忽略釣線的因素 ... 發佈者: 譚女士
12/11/2012
Visit:11 ,Today:1
不可忽略釣線的因素
【中國四川漁具網門戶】對於每位垂釣愛 好者來說,在用臺釣方法(懸墜釣法)調漂時,不可能按理論的方法去計算餌的重量,餌對水的壓力和餌在水中的浮力以及水的比重、水的張力,氣溫的變化對調漂的影響等等。而實際垂釣時,大多數的臺釣愛好者都會根據魚的種類,魚的密度、魚的大小,魚的開口情況(釣魚人常說的生口魚或刁滑魚)。水的肥瘦,水的深淺,魚漂浮力的大小,魚漂的材質(孔雀毛、巴爾杉木、蘆葦杆等),魚漂是硬尾還是軟尾,漂尾的粗細和示目的長度以及釣底還是釣浮,有風還是無風等諸多因素來決定是採用調平水釣二目,還是調四釣二,調三釣三,或調一釣四等多種調漂法,直至達到至佳上魚率。
但是,有時候在釣魚時(特别是釣底、釣慢魚、等魚咬鈎),各種調漂方法都使用過瞭,上魚率還是不理想。不是跑魚就是漂的顯示必上魚無疑,可是揚竿偏偏就沒上魚(人們常說的空竿)。心想可能 是漂吃水瞭沒調準。再半水校漂,沒問題;聞聞魚餌,又懷疑是餌料不闔魚的口味,急忙輪番重新換餌、闔餌,還是上魚不好。難道是用的漂有問題?於是又輪番換深水漂、淺水漂、長身漂、長尾漂;換長子線、短子線等等。使盡瞭渾身解數,急得滿頭是汗,就是上魚率不好。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頭霧水。看見别人頻頻上魚,再看看自己和的一大堆五顔六色的魚餌,心中像打飜瞭五味瓶不是滋味。滿腦袋似一團亂麻,不知如何是好。
這樣的情景,我也經常碰到。後來經過潛心研究,不斷探索,自認爲找到瞭原因。我認爲,大傢在調校漂的認識上,忽略瞭從漂至竿尖長度的入水線在水中的重力與浮力。原來是線在水中的重力和浮力(也就是線與水的比重)的因素被忽略瞭。釣三目,慢慢變成瞭兩目或一目;有時換線後釣兩目,慢慢又變成瞭三目或四目。這種情況下,妳所認爲調校好的浮漂,其釣組從水麵漂尾至鉛皮座再到水底的魚餌,肯定不在一條直線上,反饋到漂尾的信息不一定真實準確,這樣怎麽能釣好魚呢?特别是在各種釣魚比賽時,有的選手在比賽前有換新線的習慣,對線在水中的比重、浮力不夠瞭解,往往比賽成績不十分理想。
衆多漁線生産廠傢,對自己品牌的漁線標明瞭直線強度、結節強度、抗吸水性、線徑密度、切水性等等特性,就是沒有標明線在水中的比重。一般說,線與水的比重越接近,其適用的範圍越廣。線的比重不同,造成釣組狀態的不同。
來源:http://www.yjwmh.com
www.yjwmh.com
最後更新: 2012-12-11 09: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