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人九籬笆農傢樂歡迎您來品嘗草頭燒餅
在崇明,草頭燒餅屬傳統的傢常點心。鄙人小時候就與草頭燒餅結緣,現在仍喜好如前。我喜歡它的香味,喜歡它的味道,喜歡它玉石般的色澤。宴聚時,若有草頭燒餅上桌,我總是率先伸筷不落人後,還要點評幾句,津津樂道“想當年”。
經查相關資料,古來凡燒餅,均爲烤烙或蒸煮的麵食。崇明草頭燒餅的食材與衆不同,並非麵粉而是米粉。
草頭燒餅的主料,一是米粉:糯米粉與白米粉約8:2混搭;二是草頭,農戶傢傢有種,是島上地頭小菜的一種。
開春後,天氣逐漸昇溫,草頭進入生長旺盛期。嫩莖青葉濃密茂盛,碧綠生青“嫩朵朵”,用來做草頭燒餅正當其時。做草頭燒餅,有的隻要草頭葉子,有的葉莖都要。揀去雜草,洗幹淨。連葉帶莖的話,要加幾刄斬碎。再在開水裏過一過(也有不焯的)。
然後,將米粉與草頭放進容器,灑少許精鹽,拌勻,加開水攪拌,揉搓成幹濕相當的粉團。抓一小團闔在兩隻手掌中間,輕輕地搓、壓,扁圓形、玲瓏可愛的草頭燒餅出來瞭。
接着,在鑊子裏放點油,塗抹均勻,把草頭燒餅一隻隻攤上去,蓋好鑊蓋文火加熱,崇明俗話裏叫“熯燒餅”。這既能讓燒餅味道嶄又防“焦脫”變味,過程中適時加點油和清水,繞着鑊子的上沿灑,使每一隻燒餅都被淋到。
待到鑊裏傳出瞭“滋滋”聲,鑊蓋邊上冒出瞭熱氣香味,燒餅貼在鑊子上的這一麵成瞭金黃色。這時將燒餅颠一麵再熯,也熯成金黃色時,就可以盛出來吃瞭。
在我的青少年時期,無數次享用母親做的草頭燒餅。由於經常站在一旁邊看邊等吃,漸漸熟悉瞭整個製作過程。長大以後試着自己操作,終於學會瞭(當然是在母親指導下進行的)。
成傢立業後,也因此仍有草頭燒餅自給自足,直至近年照樣飽享口福。每年清明前後,和老伴兒搭檔着做草頭燒餅,邊憶話當年事,邊比試誰做得“滑秀”,有說有笑,樂在其中。
剛剛出鍋的草頭燒餅,外形圓潤、口感細膩,奶白色中隱現一縷縷碧青的草頭,好像綠色翡翠鑲嵌在白玉裏,晶瑩剔透;粉香、青香、油香,香味四溢,叫人齒頰生津。輕輕咬一口,又軟又糯又鮮香,味道好極瞭。特别是燒餅兩麵已熯成的金黃,又香又脆,那味道如“飯巴糍”又勝過“飯巴糍”,妙不可言。
另一種草頭燒餅不是熯熟而是蒸熟的。時下講究養身之道,熯燒餅裏麵滲進的油不少,有些人喜歡清淡,誋重油食品,就用蒸的。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嘛。
開春以後,經清明直到立夏,草頭燒餅成瞭崇明人的當傢小點心。舊時去田裏做“營生”,總要帶幾隻在口袋裏,農活做累瞭,就“摸”出來充充饑。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大傢爲瞭搶時間完成某項農活,把草頭燒餅和着茶水當中飯吃,這樣就不用趕回傢做飯吃,可以省時間。
當年上學時,我也會帶草頭燒餅當中飯。咬一口細嚼慢咽,嫌幹的話盛點開水,倒也吃得有滋有味。那時普遍生活清苦,有些同學隻帶薄粥當午飯,有草頭燒餅吃算是髙級的瞭。
青青草頭餅,清明節上食。清明時節,草頭燒餅又有重要用場——掃墓祭祖。崇明人多帶着草頭燒餅(替代青團)去“上墳”,供列祖列宗享用。
隨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髙,人們開始追求飲食的原生態。草頭燒餅可以說是至“土”的點心,食材是自傢田裏長的,又是手工一隻一隻做出來的。既無華麗的包裝,也沒有奢侈的裹餡,名副其實天然之美、自然之美、原始之美,讓人吃得放心,所以廣受都市居民的青睐(崇明農傢樂 http://www.greecn.cn)。
如今,草頭燒餅不但是“農傢樂”、集鎮飯店的看傢點心,還豋上瞭髙檔賓館的餐桌。上海遊客在崇明用餐時,總要點一盤草頭燒餅,一人一隻“勿煞唸”,爭相招呼“再來一盆”。
崇明人九籬笆農傢樂,位於上海市崇明縣豎新鎮躍進村908。昔日一片荒涼沉寂的小村,如今是既有城市風光,又有田園詩意。2004年被國傢旅遊局命名爲“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景點觀光千姿百態,樹木成林鳥語花香,漫步綠蔭碧水之間,疑是桃花源中行,使人感到人與自然的髙度諧和。歡迎您來品嘗草頭燒餅!